top of page
IMG_6127-1170x330.jpg

​紀蘭珍VUVU家

​嘉蘭村魯凱族(屏東好茶部落)

「百合花記」是2014年臺灣原住民樂舞傳承計畫的展演總匯整,藉由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新富社區遷徙魯凱族族人,透過傳統儀禮及藝術表現,終身實踐百合花精神的動人故事,串聯出當代東部在地魯凱族如何克服環境的艱難,維繫傳統百合花文化內涵的努力過程。

一、買「花」的魯凱族人

  原居住於屏東縣霧台鄉一帶的魯凱族人,1960年代前後有十餘個家族翻越大武山進入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,在滿是雜草的環境中胼手胝足建立小茅草屋棲身,靠著狩獵和種植芋頭撫育兒女。

  僅管環境艱辛,這群遷徙魯凱族人從1997年起,曾經陸續舉辦過多場「佩花結盟」儀式,例如為了讓女兒擁有佩百合花飾權,也慎重地舉行kialjirau儀式,為她向頭目買百合花飾權的佩戴,基於疼愛女兒的心情,她再度邀請頭目及親友一起來見證。

二、愛「花」的魯凱家庭

百合花頭冠與額飾。

  進入柯永祥頭目家客廳,就發現櫃子裡擺了6、7頂傳統頭冠帽飾,每一頂皆精心設計圖紋裝飾且色彩華麗,上頭插著數目不一的百合花。頭目說,他的頭冠插上百合花是曾參加救難才擁有的榮耀,至於父母親留下來的頭冠一定要好好保存下來。

  吳阿福、歐美妹夫婦是部落重視魯凱傳統文化的模範,家中也擺滿了百合花頭冠,其中還有小米編織成的頭冠,因為每年維持種植小米最多的家庭,才擁有這份榮耀,夫婦倆侃侃而談由阿禮原鄉傳承的百合花飾權,仍然適用於嘉蘭。

  柯頭目提到,除了頭目具有百合花圖紋裝飾權利外,透過部落公認的美德或技藝,例如男子獵取六頭山豬以上,女子具良好婦德操守等條件,一般身分族人也可取得佩帶百合花飾榮耀,提升在部落的社會地位。他說,今年收穫節會場上還看見不遵守規定的人,隨便插百合花在頭上,他找機會去規勸,並要對方取下。

三、夢想「花」的舞蹈實踐

  長期推動樂舞教育的魯凱族耆老,是以身實踐百合花精神的代表人物,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,蓋了東臺灣第一棟傳統石板屋,接著規劃現代「百合屋」園區,並且開放給社會各界作為文化參訪據點。

  部落的耆老特別結合傳統舞步基礎,創作了「百合花舞」,舞碼特殊的設計是讓每位舞者手上繫著百合花,藉著舞蹈讓無法佩戴百合花的婦女們也能盡情抒發對它的愛意。

  部落的耆老說,未經過佩花結盟儀式,婦女們不能在頭上佩戴百合花,改拿在手上表演,透過百合花分享到喜悅,「大家的心也可以連起來」。這齣融合了東、西魯凱族文化內涵的舞碼,從東部的嘉蘭、介達國小傳統舞蹈教學推廣到社區,獲得魯凱族人的認同,近年來已成為魯凱族Taromak部落的代表性舞碼。

2024年嘉蘭文健站製部落是Vuvu的學校.

bottom of page